喜获殊荣!中心获评“北京市模范集体”!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北京市总工会公布了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名单,中心喜获“北京市模范集体”殊荣!中心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用传承与匠心为建筑注入绿色灵魂,以创新之笔描绘“双碳”时代的未来蓝图。1992年,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开启了建筑节能的拓荒之路。1994年,为解决业界普遍存在的外墙保温层开裂难题,中心科研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的专用聚合物砂浆及配套材料,让建筑外墙在寒冬酷暑中经受住了考验。以北京卧龙花园小区为试验田,经过这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使该项目成为北京首个实现节能50%的示范工程,相关研究成果被专家评价为“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中里程碑式的突破;1996年完成GKP外墙外保温成套技术研究,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998年执笔国内首部外墙外保温地方标准,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应用最广的外保温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当建筑节能的浪潮涌动在中国大地,中心继续以科技创新写就节能传奇。2007年开始防火隔离带技术研究应用,提升了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完成中德技术合作示范工程——惠新西街12号楼综合改造,成为国内首个达到节能65%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技术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相关研究成果于2011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3年,牵头完成了慧忠里C区国内首个节能75%既有建筑改造试点工程,凝练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并主编了多项行业和地方标准,为北京市近亿平米的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在2016年再次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惠新西街与慧忠里成为北京“十二五”既有建筑改造的里程碑,让老旧建筑重获新生,为改善民生提供示范,使建筑节能从技术概念转化为普惠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中心以前瞻性的国际视野、突破性的创新精神,开始融汇和吸纳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德国能源署等国际前沿机构的技术底蕴和实践智慧,攻坚解锁“超低能耗”的绿色密码,见证中国超低能耗建筑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课题研究,根据中国更为复杂的气候环境特点研发了适合中国的超低能耗建造技术并编制了多项北京市地方标准,成功应用于包括北京市冬奥会延庆赛区山地新闻中心、雄安新区安置居民保障服务中心、天津武清大自然广场酒店在内的全国200余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中,开创国内多项第一,为建筑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绿”的底色。2021年,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号角声中,中心再次勇攀高峰,倾力打造了北京市首个零碳建筑示范工程——光熙门北里29号楼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项目。光熙门北里29号楼彰显了建筑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实践成果,堪称一本实体的“零碳建筑百科全书”。项目融合了世界最先进的节能和减碳理念,采用了7大类、20余项节能技术,真正实现了建筑零能耗和零碳排放。使得它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示范工程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后,项目以其前沿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示范内容在社会和行业引起巨大反响,并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政府部门调研、国企党建共建、行业协会交流、科研院校实践的重要基地,荣获“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教育基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基地”等多个荣誉,接待了6000余人参观学习,让人民群众真正零距离感受到好房子的“面子”和“里子”。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首都建设报、首都青年报等多家权威官方媒体对其进行深度报道。从北京到海南,零碳星火燎动山河。2024年,中心助力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获得国内首个国际零碳运营区域认证,让中国零碳智慧闪耀国际舞台。未来,中心将继续将零碳技术推广至全国,让建筑节能技术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以东方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用技术实力与自信讲好中国零碳故事。30年风雨兼程,中心在历任领导的带动下,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中外合作课题6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多项空白;主、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5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科研团队中多人入选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节能中心、北京市科委、建委等政府部门的专家库。三十年,是传承,更是新生。中心以国企之脊梁扛起时代使命,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卷上,书写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